Li, Xinnan

2019-07-12

游学,我真的不想和你说分手。

全文1832字,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。

美国

分享到微信

大约7年前,

在纽约JFK机场,

第一次遇见你。

那时的你神采奕奕,

浑身都散发着魅力。

围绕在你身边的人们,

非富即贵;

因为你的身价,

着实不菲。

说实话,

第一眼,

我并没有爱上你,

反倒是充满了鄙夷。

我鄙夷你,

也鄙夷自己。

鄙夷你,

更多是出于屌丝青年自恃清高的心理。

鄙夷自己,

是由于感觉到自己的理想还是投降了生计。

你可知道,

我曾为了那些交不起一学期300元伙食费的孩子,

奔波于四川山路的泥泞和崎岖。

可随你而来的那些孩子,

随便一个身上的零花钱,

就已经够四川一个孩子,

小学整整六年的果腹充饥。

在怀疑与不解中,

我还是和你一起上路。

在困难与挑战中,

我开始与你、还有那些孩子相处。

渐渐地,

我开始明白,

对于那些随你而来的孩子而言,

你不是他们用来炫耀的人生体验;

而是他们有生以来难得的经历和挑战。

人生开始的幸与不幸,

不由这些孩子决定。

他们或许生来衣食无忧,

但他们生活并不比四川的那些孩子更少忧愁。

学习的压力,

竞争的残酷,

无休止的作业和考试测验,

上不完的补习和特长训练,

这些孩子并不比四川的那些孩子更多笑颜。

和你在一起,

他们才真的开始体验生活,

才真的开始感受,

学习的乐趣,

旅行的意义。

在异国他乡,

他们用并不流利的英语和蹩脚的语法,

问酒店的服务人员,

能否换掉自己手中那张消了磁的房卡。

在充满新奇的课堂,

他们专注投入、积极参与,

不愿错过,

老师分享的每句话语。

每次到了分别的时刻,

坚强的孩子,

强忍泪水,逐个为老师送去祝福;

随性的孩子,

湿润着双眸,将自己的不舍倾诉。

你知道吗?游学,

在我们相识的前三年。

我开始逐渐相信,

或许你真的可以成为我一生的执念,

或者我真的可以改变很多人对你认识的肤浅。

就在我为了你,

开始全新的人生规划。

突然间,

舆论开始了对你的口诛笔伐。

他们说你浅薄,

说你不过是打着学习的幌子,招摇撞骗;

本质还是到旅游景点,

打卡留念。

他们说你挂羊头卖狗肉,

还不如少花点钱去旅游。

你还没来得及为自己辩解,

就有业界领导者,

开始将你的名字改成“学游”。

你刚准备回应质疑,

你又被改成了一个所谓更权威的名字,

“研学旅行”。

我真的是才疏学浅,

所以我就去翻《新华字典》。

翻来翻去,反复对比,

我还是觉得游学,

更加符合你背后真正的意义。

“学游”,

不过是玩了一个拙劣的文字游戏。

觉得把“学”放在前面,

就能突显出你“以学为主,以游为辅”;

就能显示出“游是载体,学是目的”。

可是,

我们最常犯的错误,

恰恰是,

太注重速成,

而忽视了过程。

他们说游是载体,

我很赞成。

就像再好的菜肴,

也得放到器皿里;

直接给你放到桌面上,

你绝对要投诉饭店经理。

“研学旅行”,

其实和你根本就大相径庭。

研者,

深入地探求也。

暂且不提十来岁的孩子,

是否具备深入探求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。

就算业已具备,

短短两周的时间,

又能深入探求出什么结果和道理。

而游学,

才真正体现了你的本质和精髓。

游者,

不固定也。

游学,

就是不固定地学。

不像在学校教育里,

必须有大纲的规范和标准的精细,

只要按部就班,

所有人皆大欢喜。

游学,

不固定,不设限。

不固定内容,

不固定时间,

不固定老师。

不给教学场合设限,

不给施教者设限,

不给受教者设限。

旅行中的方方面面,

皆可被学。

旅行中的你我他她,

皆可教学。

旅行中的每时每刻,

皆可开学。

游学时,

我们学待人接物;

我们学风土人情;

我们学异域文化;

我们学艺术科学;

我们学生活技能。

游学时,

我们向一面之缘的平凡人学;

我们向仰慕已久的先贤们学;

我们向朝夕相处的同伴们学;

我们向各种背景的老师们学。

游学时,

我们在飞机上学;

我们在大巴上学;

我们在饭店里学;

我们在宿舍里学;

我们在教室里学;

我们在景区里学。

最关键的是,

我们在玩中学,

我们在学中玩;

我们边思考边学,

我们边学边思考;

我们边应用边学;

我们边学边应用。

最奇妙的是,

游学开始时,

我们不知道我们究竟会学到什么;

游学结束时,

我们不敢相信我们竟能学那么多。

我永远无法在游学开始前,

告诉家长,

他们的孩子到底会得到什么。

因为每个孩子得到的都不同,

只有在朝夕相处的点滴之间,

我才知道某个孩子,

应该学什么,

应该如何去学。

我也才知道,

这个孩子可以教会我们所有人什么。

我也永远不会在游学结束时,

告诉家长,

你们的孩子已经学的足够了。

游学的结束,

往往是一个孩子一段学习的开始。

我相信,

这一生他(她)会继续踏上自己的游学之旅。

就算不是由我陪伴,

我也希望她(他)不要停下自己的脚步,

在旅行中不断认识自己,

不断追寻人生的意义。

游学,

你的本名,

才真正体现了我们中国文化的

简洁和精深。

我真的不希望,

由于那些敷衍的逐利者;

由于那些摇摆的从众者;

再一次毁了一个优美深邃的名字。

就像我们已经毁了,

陶渊明深深爱着的那种花。

游学,

请你原谅我。

迫于各种压力,

现在的我不得不在宣传时,

将你改成研学。

但是,

我真的不想和原来真正的你分手。

我在骨子里,

依旧觉得最配得上你的名字,

叫——“游学”!

相恋七年,为伊消瘦;

世事浮沉,我心依旧。

PS:

今年7月6日到8月12日,

我们的4个美国游学项目,

将在加州和美东举行。

学校课程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独家提供;

我也会作为美国所有项目的负责人,

全程带队。

PPS:

7月8号到8月6号,

3个英国游学项目,

由具备15年游学经验的Charlotte张老师负责。

已申请专利保护的英伦文化礼仪和语言课程,

由博鸿教育和英国British Study Centres联合研制。

分享到微信